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youweb.com
更新时间:2023-05-01 14:38:01
在2023年的第九十五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这部以多重宇宙的奇幻包装来讲述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冲突与和解的电影成为最大赢家,一举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等重要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成绩最好的华人电影之一。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2日,美国加州,杨紫琼凭《瞬息全宇宙》获第9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奖成史上首位华裔奥斯卡影后。
在该片横扫奥斯卡后,摘得影后桂冠的杨紫琼也再一次回到亚洲观众的视野,而中国社交媒体上也有许多关于杨紫琼的讨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摘得奥斯卡影后桂冠之前,杨紫琼在1985到2010年先后被提名过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最佳女配、最佳女主,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华表奖最佳境外华裔女演员等奖项,但从来没有获奖。因此这部《瞬息全宇宙》的确是她演员生涯的高光时刻,对一路看着她在各国电影中努力奋斗的亚洲影迷们来说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终于!”时刻。但依然有许多舆论将《瞬息全宇宙》在这届奥斯卡的佳绩片面地解读为美国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暗讽本片才不配位。通过对影片和杨紫琼获奖前后的言论的观察,本文想指出,以奥斯卡为代表的美国主流进步文化的认可机制对杨紫琼的褒奖,其实是建立在一套美国中心主义的“裔化”逻辑上的,而这种“裔化”对亚洲演员的跨国背景的弱化和消解,背后有着更复杂的中美关系博弈的语境变动。
谁的“政治”?如何“正确”?
《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乍看其实更像是一部小众邪典影迷电影,其中夹杂的亚裔移民背景、华语口音元素、伪劣品美学(kitsch aesthetics)以及对性爱物件和亚洲电影无厘头式的不断指涉都并不主流,以至于杨紫琼每次出来接受采访使用最多的形容词都是 “wacky(奇葩的)”。但这样的亚裔电影可以在美国获得商业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与当下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其实是分不开的。
从中美贸易战到新冠疫情中西方社会此起彼伏的反华情绪和歧视亚裔事件,我们不难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进步”阵营正不断迈入一种与中国大陆分庭抗礼的对立情绪。然而这一立场跟近年来不断涌现、不断被肯定的美国亚裔文化产品之间非但不矛盾,其实更是同一种政治收编策略的一体两面。为避免让美国亚裔因反感反华的右翼势力而向中国靠拢,美国主流文化界更需要强调“美国梦”的多元包容自由,从而让亚裔美国人永远记得自己先是“美国人”再是“亚裔”——即便这样的少数族裔多元话语几十年来都没能真正改变亚裔相对于其他族裔被“异己化/他者化”的命运。不管是“永远的外国人”还是“滚回中国”,这些恶意话语都在中美国际关系的此消彼长中不断重现,提醒着美国亚裔们总是被美国“包括在外”且随时可能被“排除在内”的风险。
在这样的“异己化/他者化”的大背景下,《瞬息全宇宙》所能呈现的亚裔故事,也注定是极其有限的。说白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的肯定,就是因为它在能被白人看懂并接受的传统美国亚裔叙事框架里,把二元对立的真爱叙事和后现代戏谑拼贴玩到了极致。在主角设定(中老年亚裔妈妈)、科幻元素(多重宇宙穿越)和搞笑风格(无厘头拼贴)等方面,这部影片在亚裔美国电影的脉络中都是史无前例的。从这些角度看,它的确是一部有突破性的好电影,而获奖无论如何都是对亚裔文化的一种肯定,在美国本土语境中本不存在“矫枉过正”一说。
《瞬息全宇宙》剧照
但是,倘若将其抽离出“亚裔美国电影”的脉络,这部电影是否真的能跻身世界电影行列呢?答案是否定的。《瞬息全宇宙》其实没有突破亚裔美国片作为“美国电影”的常用套路和基本逻辑。第一,无论该片的视听语言有多么的后现代杂糅,无论它有多少个宇宙,有多少时空错乱的可能性,它在叙事上依然遵循着二元对立、母女矛盾、大爱和解的普通线性发展路径。第二,作为美国电影,它的华人形象依然和洗衣店、功夫,以及移民代际冲突等司空见惯的刻板印象元素绑定,而对这些元素的刻意戏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解构的小聪明,无法真正地另辟蹊径,展现出完全跳脱白人预期的“多元宇宙”。第三,就该片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取向来说,它甚至老套到用“爱”克服一切。女儿作为反派创造出来的无数个宇宙,最后都要给“爱”这个真理让路,于是“爱”成为了这部电影里面绝对的政治正确和道德高点。在这样的“大爱无疆”里,杨紫琼饰演的母亲可以穿梭无数个宇宙,成为功夫巨星,成为女同性恋,成为荒漠顽石,却绝对不可以抛弃母亲身份。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女儿,从而更好地去回归家庭,并且是一个符合美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典范的新移民家庭。这样的真爱战胜一切的逻辑,也是上世纪美国言情大片的老生常谈了,实在难说具备什么突破性。
被裔化的影星和被压抑的跨国性
比起《瞬息全宇宙》是美国电影这一板上钉钉的事实,更有意思且值得探讨的是在戏外,以奥斯卡为代表机制的美国电影工业是如何让跨国亚洲明星们逐渐“在地化/亚裔化”的。除了华人观众熟识的杨紫琼,此次获得最佳男配的关继威也有被美国舆论几乎完全忽略掉的亚洲跨地区演艺经历。他是出生在越南的华裔,移民美国后成为少有的好莱坞亚裔童星,成年后曾经回到越南,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拍摄商业片和八点档电视剧,之后又回到美国成为特技指导,最后通过这部《瞬息全宇宙》得到肯定,高喊自己实现了“美国梦”。这种吊诡的“在地化/亚裔化”美国梦让杨紫琼、关继威这些跨国亚洲演员自觉地淡化其自身的异国背景和跨国经历,逐渐成为美国话语体系中的 “少数族裔”和“有色人种”,从而实现戏里戏外的“亚裔/亚洲-美国人”的身份统一。不出所料的是,这几个非常美国中心主义的身份标签,杨紫琼在奥斯卡典礼结束后的后台采访中都一一使用过。
在奥斯卡获奖感言中,杨紫琼首先就说到:
For all the little boys and girls who look like me watching tonight, this is a beacon of hope and possibilities. This is proof that ... dream big, and dreams do come true. (我想对今晚正在收看节目的,所有跟我长得相像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说,这是一个希望和可能性的灯塔。这证明......尽情做梦吧,梦想确实会实现。)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其吊诡之处就已经呼之欲出。什么叫做“跟我(杨紫琼)长得相像的小男孩和女孩?”这句话倘若用中文在华人为主的地区说出,显然是令人不明所以的。而在英文语境,这种 “look like me logic”(我愿称之为“大家长得像-逻辑”)其实一直被运用在亚裔自我认同的话语当中,甚至已经司空见惯到没有人会去主动质疑它背后的种族主义结构。一方面,亚裔美国人经常会遇到“all Asians look alike所有的亚洲人(在美国语境中多指东亚裔)都看起来一样”这样的话语,甚至几乎在每个亚裔美国人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被白人认错或者用这句话来故意嘲弄的经历。遭遇这样的种族主义话语的时候,亚裔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all Asians look alike”,并指出这是不能被容忍的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当亚裔群体获得主流文化肯定而站上舞台领奖的时候,却往往又要自己主动发言强调说这种认可对“所有长得像我的人”有多么多么重要。美国亚裔群体对“大家长得像-逻辑”这种既排斥又不得不接受的矛盾态度,其本质还是美国少数族裔被白人中心主义的种族区分话语“分而治之”的现实。
正如杨紫琼所言,她的奥斯卡桂冠代表着某种“可能性”。那具体是怎么样的“可能性”呢?从她发言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背景的亚洲人/亚裔获得了奥斯卡,首先都要肯定奥斯卡这个以白人为主导的评判机制对所有亚裔/少数族裔的意义。她的潜台词是:亚裔/亚洲人也可能获得白人/美国的认可!也就是说,亚裔想要肯定自身,那就必须以白人/美国对亚裔的肯定为目标,肯定白人/美国对亚裔的肯定,由此也进一步巩固白人/美国主流作为施予肯定的、牢牢占据能动位置的、文化机制制定者的角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杨紫琼一上台就运用“大家长得像-逻辑”和美国“灯塔”主义来肯定奥斯卡对她的肯定,跟关继威上台时更加直接的大喊“this is the American dream这是美国梦!”是异曲同工的,他们都在迎合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少数族裔/非白人的外国人的系统性收编。
《瞬息全宇宙》剧照
其实作为有着多元文化背景、多语种能力,且从业经验丰富的国际明星,杨紫琼对奥斯卡的收编机制和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套路自然是深谙其道,也能积极而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在因《瞬息全宇宙》荣获金球奖的时候,杨紫琼就提及了自己来到好莱坞以后被裔化的过程,并且对此提出了戏谑。她说道:
"I remember when I first came to Hollywood. It was a dream come true, until I got here. Because look at this face. I came here and was told, ‘You're a minority,’ and I said no, that’s not possible. And then someone said to me, ‘You speak English.’ I mean, forget about them not knowing Korea, Japan, Malaysia, Asia, India. And then I said, ‘Yeah, the flight here was like 13 hours long, so I learned. '"(“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好莱坞的时候。直到我抵达之前,我都以为我的梦想成真了。因为看看这张脸。我来到这里,有人告诉我,‘你是个少数民族’,我说不,这不可能。然后有人对我说,‘你会说英语啊!’。他们不知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亚洲、印度的区别。然后我说,‘是的,来这里的航班有13个小时,我在飞机上把英语学了。’”)
这段话精准表达了一个在华人地区发展的华人明星来到好莱坞后被动成为“亚裔”之初的那种不适感,并嘲讽了美国人对亚洲人不会说英文的刻板印象和对亚洲殖民史的无知。但从金球奖到奥斯卡,杨紫琼发言中的跨国特性的确在一步一步减弱。如果说金球奖给了她一个机会回顾她在好莱坞拼搏的不易,那么奥斯卡则是让她站上巅峰,也让她不得不全身心去拥抱美国梦带给她的最高肯定。在这样的至高肯定面前,再去提及初来乍到时的不愉快遭遇和自己在其他国家的演艺经历难免就会显得有点“不识抬举”。
杨紫琼在得奖前后对美国社会的裔化逻辑的有意无意的迎合,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毕竟她此次获奖依托的角色是一位普通阶层的华裔美国移民,而她自己并不是。杨紫琼的爷爷是马来西亚交通行业大亨,爸爸则是被马来皇家认证过的“拿督”富商,她早年就留学英国,本人也有比“拿督”更高级的“丹斯里”头衔。也就是说,她来自马来西亚华人中的顶级特权富裕阶层,八十年代到香港发展以后更是一跃成为整个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巨星。她的人生经历和身份背景实在与《瞬息全宇宙》中的女主角相去甚远。也正因如此,她才需要在自己的华裔身份上多加强调,而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强调其实又暴露出美国身份政治逻辑中的另一层吊诡,那就是美国主流进步话语对跨种族表演十分忌讳,但对所谓同一种族内部的跨性别/向、跨阶层、跨国界的表演伦理却鲜有讨论,甚至很多时候,这种种族内部的跨身份表演恰恰会成为评判一个演员演技是否精湛的重要标尺。
说到底,对少数族裔的“模范成员”的选择性表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亚裔美国电影人乃至更多亚裔普通人的处境?如果我们将美国主流文化对“跨种族演绎”(包括扮黑脸、扮黄脸等)的避讳和批判放到所谓的亚裔演绎内部来推演,那会不会也有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亚裔美国演员会觉得,像杨紫琼这样在亚洲资源已经很好的巨星通过扮演普通亚裔美国移民角色而获得了奥斯卡的跨国演员是抢占了本属于他们的资源?
充满限制的星途与跨国道路的新可能
如果我们将身份政治对“本真(authenticity)”的追求推向极端,那像杨紫琼这样的马来西亚华人演员似乎就只能饰演马来西亚华人角色,这也必然是另一种过犹不及的极端做法。而纵观杨紫琼的演艺履历,她其实没有参演过任何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也几乎没有扮演过任何马来西亚华人角色。从八十年代到一零年代,她最常扮演的是古代中国女侠和现代香港打女/女警,甚至还在《艺伎回忆录》和《昂山素季》中“跨种族”饰演了日本歌伎和缅甸领袖昂山素季这些引起过不小争议的角色。
回顾杨紫琼的星途,她的确做到了绝大部分华人演员都做不到的融贯东西的文化灵活性。从金像奖、金马奖、华表奖的提名而不得,到最终直接拿下美国三大影后奖杯,杨紫琼和她的粉丝大概也会觉得她离开大中华电影圈到好莱坞发展这条路是正确的。2010年以后的杨紫琼基本上把事业重心都放在了欧美,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从来没有出演过电视剧的杨紫琼参演了一系列美国制作的冒险题材电视剧,包括《马可波罗》和《星际迷航:探索号》等。在拍完《瞬息全宇宙》之后,她和关继威又一起接拍了即将在迪士尼+平台上线的美国华裔动作喜剧《西游ABC(American Born Chinese)》。这部剧应该会成为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之后最火的亚裔美国电视剧,特别是有了两位现在已经是奥斯卡级别的演员的加持。杨紫琼在该剧中扮演“观音娘娘”,而这部剧的题材也必定会让美国观众对她产生更“裔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杨紫琼已经参演但尚未上映的电影几乎都是美国超级大片,包括《阿凡达》(3、4》,《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和《女巫前传》(上、下)等。
《星际迷航:探索号》剧照
就像杨紫琼说的,她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开始,而她的奥斯卡桂冠只会让她在美国的资源越来越好,片约越来越多。但是作为亚洲观众,我们不禁要问,她的奥斯卡加冕是只会让她越来越“在地化/美国华裔化”呢?还是会让她重拾原本的跨国性,并借着这一股“彼岸开花这岸香”的西风重新打开华语电影市场呢?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下一次在电影院里面听到杨紫琼讲中文会是什么时候呢?
(作者简介:施东来,牛津大学英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以及华威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翻译与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生兼职导师,专注领域包括世界文学理论、后殖民研究、华语文化研究和中非文化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